一窍不通
yī qiào bù tōng
- 成语解释:
- 窍:洞;这里指心窍。一窍都不是贯通的。比喻什么都不懂;闭塞、愚钝。
- 成语出处:
- 战国 吕不韦《吕氏春秋 过理》:“杀比干而视其心,不适也。孔子闻之曰:‘其窍通,则比干不死矣。’”高诱注:“纣性不仁,心不通,安于为恶,杀比干,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。”
- 常用程度:
- 常用成语
- 感情色彩:
- 贬义成语
- 成语用法:
- 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- 成语结构:
- 主谓式成语
- 产生年代:
- 古代成语
- 成语正音:
- 窍,不能读作“qiǎo”。
- 成语辨形:
- 窍,不能写作“窃”。
- 成语辨析:
- ~和“一无所知”。都含有“一点也不懂;什么也不知道”的意思。但~偏重在“明白”;常用于知识方面;“一无所知”偏重在“不了解”;多用于具体事物方面;也可以用于知识方面;使用范围较广。
- 近义词:
- 一无所知 »、目不识丁 »
- 反义词:
- 无所不知 »、全知全能 »
- 成语例子:
- 虽然他是一窍不通的浑虫,可是双桥镇上并无“镇长”之流的官儿,他也还明白。(茅盾《子夜》六)
- 成语谜语:
- 十孔九漏;半边鼻塞
- 歇后语:
- 十窍通九窍;大杆杖吹火;扁担吹火;眼瞎耳聋鼻塞嘴哑
一窍不通是什么意思
完全无知
国语辞典一个心窍不通。语本《吕氏春秋.贵直论.过理》:「其窍通,则比干不死矣」句下汉.高诱.注:「故孔子言其一窍通,则比干不见杀也。」后用以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,或对某事完全不懂。《醒世恒言.卷三五.徐老仆义愤成家》:「这萧颖士又非黑漆皮灯,泥塞竹管,是那一窍不通的蠢物。」《文明小史.第四二回》:「但是人数多了,自难免鱼龙混杂,贤愚不分,尽有中文一窍不通,借著游学到海外玩耍的。」近一无所知反游刃有余,无所不知
以上参考资料就是本汉语词典详细汇总的成语一窍不通的解释含义,如有错漏请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