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胎换骨
tuō tāi huàn gǔ
- 成语解释:
- 原为道教用语。指修道者得道以后;就脱凡胎为圣胎;换凡骨为仙骨。现比喻通过教育;思想得到彻底改造。
- 成语出处:
- 宋 葛长庚《沁园春 赠胡葆元》:“常温养,使脱胎换骨,身在云端。”
- 常用程度:
- 常用成语
- 感情色彩:
- 中性成语
- 成语用法:
- 联合式;作谓语、状语;含褒义
- 成语结构:
- 联合式成语
- 产生年代:
- 古代成语
- 成语正音:
- 胎,不能读作“tái”。
- 成语辨形:
- 换,不能写作“焕”。
- 成语辨析:
- ~和“洗心革面”;都可比喻“彻底改造重新做人”。但~可指罪人的彻底改造;也可指一般思想上有毛病的人的改造;适用范围较广;“洗心革面”一般只指罪人的彻底改造;适用范围较小。凡用“洗心革面”的;一般都可用~。
- 近义词:
- 洗心革面 »
- 反义词:
- 执迷不悟 »、死不改悔 »
- 成语例子:
- 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,真是脱胎换骨,神爽体健。(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二十七回)
词语分开解释
脱胎 : ①道教谓脱去凡胎、肉身而成仙:脱胎换骨|大凡成仙的人,或是肉身去的,或是脱胎去的。
②比喻一个事物由另一个事物孕育、变化而产生:资产阶级脱胎于封建社会的晚期。
③瓷器工艺。凸印团花,刷上或深或浅的豆青色玛瑙釉,光润如无胎骨,故称。
换骨 : 1.道家谓服食仙酒﹑金丹等使之化骨升仙。《太平广记》卷二十引南唐沈汾《续神仙传.王可交》:"一人曰:'与酒吃。'侍者泻酒﹐而樽中酒再三泻之不出。侍者具告。道士曰:'酒是灵物﹐必得入口﹐当换其骨。泻之不出﹐亦乃命也。'"《资治通鉴.唐武宗会昌五年》:"上饵道士金丹……自秋冬以来﹐觉有疾﹐而道士以为换骨。上秘其事。"因亦用为酒名,标榜其名贵。
2.佛教称得道受果。
3.喻作诗文活用古人之意,推陈出新。
脱胎换骨是什么意思
道教徒认为人在苦修得道之后,就能脱下胎,换上骨。现在常用来比喻痛改前非,重新做人
国语辞典原指修炼得道,脱换凡人之躯壳而成仙。比喻澈底改变。宋.葛长庚〈沁园春.要做神仙〉词:「常温养,使脱胎换骨,身在云端。」《西游记.第二七回》:「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,真是脱胎换骨,神爽体健。」也作「换骨脱胎」、「抽胎换骨」。近洗心革面
以上参考资料就是本汉语词典详细汇总的成语脱胎换骨的解释含义,如有错漏请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。